中文名称:APPswe/PS1dE9/TAU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症大鼠模型
英文名称:APPswe/PS1dE9/TAU rat model
类型:阿尔茨海默症动物模型
分级:NA
用途: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研究。
研制单位: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
保存单位: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
阿尔茨海默症(Alzheimer disease,AD)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,其临床表现以退行性大脑认知,识别功能障碍为特征,有明显记忆力降低并伴随个性和行为的改变。AD约占全部痴呆病人的70%,位于心脏病、癌症和中风之后的第四位死亡性疾病,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主要社会问题之一。AD主要神经病理特征包括细胞外大量由β淀粉样蛋白(Aβ)组成的老年斑(Senile Plaques,SP)、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丝缠结(Neurofibrillary Tangles,NFT)、神经细胞丢失,皮质动脉和小动脉的血管淀粉样变性及大脑皮质萎缩。
阿尔茨海默病(Alzheimer disease,AD)可分为家族性(FAD)和散发性或迟发性(SAD/LOAD)。FA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,仅占全部AD的l5%以下,而LOAD没有明显的遗传背景,发病较晚,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。迄今为止,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主要有几种假说:β淀粉样蛋白学说、tau蛋白学说、基因突变学说、能量代谢障碍学说等等,其中Aβ、Tau、PS1和ApoE等作为主要的易感基因均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。其中Tau蛋白在AD患者脑中总量多于正常人:正常Tau蛋白减少而异常过度磷酸化Tau蛋白大量增加。Tau过度磷酸化后与微管蛋白的结合力下降90%,导致AD患者脑中受累神经元微管结构广泛破坏,正常轴突转运受损,引起突触丢失神经元功能损伤,发生脑神经退行性病变。由于近年来基于Aβ假设的治疗方案均被临床研究否决,且与老年斑相比,脑细胞内神经原纤维丝缠结程度与患者临床痴呆程度相关性更好,使得Tau基因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目前AD研究的焦点。
APPswe/PS1dE9/TAU三转基因阿尔兹海默病大鼠模型。
背景品系为SD(Sprague Dawley, SD)大鼠,为大鼠(rat;rattus norregicus)的一个品系,属于动物界、脊索动物门、脊椎动物亚门、哺乳纲、啮齿目、鼠科、大家鼠属(Genus Rattus)、大家鼠种(Species rattus norvegicus)的动物,1925年,美国斯泼累格•多雷(Sprague Dawley)农场用Wistar大鼠培育而成。
PrP-hAPP695 K595N/M596L、PrP-hPS1dE9和PDGF-TAU转基因载体由本实验室构建,用显微注射法将线性化的转基因载体注射到SD大鼠的受精卵中,用SD大鼠作假孕受体,制备转基因大鼠。转基因大鼠在出生7 d,组织用碱裂解法提取基因组DNA。PCR法鉴定转基因首建鼠及其子代基因型。Western blot检测转基因大鼠脑组织中人APP、PS1和TAU蛋白的表达。(图1)
1. 行为学分析:学习认知能力下降
Morris水迷宫试验发现,与同月龄野生型大鼠相比,APPswe/PS1dE9/TAU转基因大鼠6月龄已经出现显著的行为学改变:学习记忆能力下降(P<0.05)(表1和图2)。经过检验前5 d学习有效,所有大鼠都能较快的找到平台。随后第6天撤出平台,进行空间探索实验。EthovisionXT监测分析软件记录大鼠在目标区域(即第4区和平台区)的穿梭次数和停留时间。
2.病理学分析
APP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,转基因大鼠病理学改变表现为神经元胞浆内Aβ表达异常增加,但未有明显老年斑出现。同时,TAU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,和野生对照相比,6月龄转基因大鼠脑组织中皮层总TAU蛋白的表达略有增加。PHF-TAU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,野生对照皮层神经元内无磷酸化PHF-TAU免疫阳性,而转基因大鼠皮层神经元有大量磷酸化PHF-TAU免疫阳性着色,结构类似神经原纤维缠结。
A-C:6月龄野生大鼠脑皮层(A)、海马CA1 (B) 及齿状回DG(C) 切片Beta Amyloid (Aß) 6E10 单抗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(100×);D-F:6月龄APPswe/PS1dE9/TAU转基因大鼠脑皮层(C)、海马CA1(D) 及齿状回DG (E) 切片Beta Amyloid (Aß) 6E10 单抗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(100×)。
本实验采用健康成年SPF级老鼠。饲料垫料均为高压灭菌产品,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,动物用水均经过除菌处理。实验动物以完整的包装直接进入实验室,观察适应5天后无异常情况,方进行实验。实验过程中动物操作均符合动物伦理学规范,对环境和生态影响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。
给予动物鼠笼倾斜、潮湿垫料、高温、噪音、束缚、电击、游泳、昼夜节律颠倒等不同刺激因子,且刺激因子安排为多变性和不可预测,可诱导性是模型制造成功的关键。该模型被广泛用于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及抗抑郁药物的研究,以及伴发的焦虑、学习记忆障碍及防护药物研究。
本研究中,通过水迷宫实验、避暗实验结果可以看CUMS模型组水迷宫寻台潜伏期显著性延长,避暗错误次数显著性增加、避暗潜伏期显著性减少等,这些行为学结果,提示大小鼠CUMS模型成功。此外本实验还对CUMS模型的机制进行了基础研究,认为CUMS模型会导致动物皮层的5-HT、DA、Ach、NE等神经递质水平显著性降低(P<0.05)。因此我们认为采用慢性不可预测应激,35天可以造成大鼠和小鼠学习记忆障碍。
模型技术难点在于对于CUMS刺激因子的选择,刺激因子的选择可能影响实验模型的成功与否,常用的刺激因子有禁食(12 h)、禁水(12 h)、冷水游泳(4 °C,5 min)、热水游泳(42 °C,5 min)、动物叫声(0.5 h)、束缚(使用自行研发的小鼠行为限制器,长20 cm,直径7 cm)、昼夜颠倒、配对饲养、湿笼、倾笼等。每日选择2~3 种刺激,并尽量使应激程序符合不可预测的特点,以避免动物产生适应性。相同的刺激因子应该隔3-7日再进行。
本研究通过不同的刺激因子对老鼠造成慢性不可预测应激模型,通过水迷宫、避暗等经典行为学指标,以及5-HT、DA、Ach、NE等神经递质基础机制指标,表明了慢性不可预测应激诱导老鼠学习记忆损伤模型的成功,并且该模型对于大小鼠具有相同的效果,本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的改善学习记忆药物的药效学评价。